原子習慣心得_5個重點讓你好習慣更多_成就理想的自己

《原子習慣》心得:5個重點讓你好習慣更多,成就理想的自己

你是不是想養成某個新習慣,但光是一想到要做就覺得好難,

或是一開始做,才沒多久就想放棄?

反過來說,如果你想要戒掉某個壞習慣,要怎麼樣才能讓你再也不想做,

甚至連想都不會去想?

在今天這篇文章裡,

我會跟你分享我看完《原子習慣: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》後整理的5個重點與心得,

讓你也能運用新方法,打造你理想中的習慣和生活。

5個《原子習慣》的重點

#1 習慣的系統:養成或戒掉習慣的4步驟來自同一套行為法則

養成或戒掉習慣就是一種行為的改變,而行為有一套法則:提示→想法→行動→獎賞

這一套法則會讓我們進入一種循環:好習慣是正向循環,壞習慣是負向循環。

那麼要養成好習慣或戒掉壞習慣,就是在這套法則的名詞前加入形容詞:

1. 養成好習慣:明顯的提示→吸引人的想法→簡單的行動→滿意的獎賞,成功循環

2. 戒掉壞習慣:沒有提示→讓人抗拒的想法→困難的行動→不滿的獎賞,破除循環

本書的內容就是依序針對這套法則的4要素去細講,有各自對應的方法能達成,構成一套系統。

舉例來說,你想要養成閱讀的習慣,

  • 明顯的提示:把書放在每天最容易看到的地方,比如床頭、書桌上
  • 讓人抗拒的想法:每天晚上泡一杯放鬆的飲品,或是點一支香氛蠟燭,讓閱讀成為自己放鬆時光的一部分
  • 簡單的行動:從每天讀5分鐘開始,或是每天讀5頁,就算再忙都能完成的行動
  • 滿意的獎賞:達成每天的閱讀目標後,給自己一個小獎勵,比如在日曆上畫一個圈來肯定自己

而你想要戒掉睡前滑手機的習慣:

  • 沒有提示:把手機放在遠離床邊的地方
  • 讓人抗拒的想法:列出睡前滑手機的壞處,提醒自己比如入睡困難或隔天會很累
  • 困難的行動:上床前把家裡的路由器關掉,讓你無法上網
  • 不滿的獎賞:如果自己忍不住在睡前滑手機了,就要轉帳給家人或朋友,讓他們監督你
養成或戒掉習慣的4步驟來自同一套行為法則

書中有句話說得好:「如果你覺得改變習慣很難,問題不在你,而在你的系統。」

習慣就像人生的原子,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,卻是構成我們整體成長的基本元件。

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,改變日常習慣的關鍵就在「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習慣系統」,

就像書中提供的法則那樣,幫助你一步步把改變變成自然而然的事。

而且當你的習慣系統足夠有效,其實改變習慣不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或自制力,也能很輕鬆。

剛好勵志主題的Youtube頻道有翻譯作者對於這4步驟的描述:

#2 習慣的定位:從習慣計分卡開始,2步驟檢查現在的習慣

「一個行為愈是自動化,我們愈不會有意識地想到它。」

而長時間下來,一系列的自動化行為(習慣)就會形塑你這個人,

所以如果你對現在的自己不滿意,可以先從列出自己的習慣開始。

習慣計分卡的2步驟如下:

步驟1. 列出每天習慣的清單

步驟2. 針對清單中的每個習慣,問自己:「這是好習慣?壞習慣?還是不好不壞的習慣?」

好習慣就標上+,壞習慣就標上-,不好不壞就標上=。

如下表所示:

習慣計分卡範例

習慣計分卡的注意事項:

1.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分好壞,可以看「你想要達到什麼目標」,而這些習慣「對於你達到這些目標有不有效」。有效就是好習慣,無效就是壞習慣。比如對想要減重的人來說,花生醬貝果是壞習慣,但對想要增肌的人來說,會是好習慣。

2. 分辨好壞習慣的第2個方法,可以思考「長遠的好處」。好習慣長久下來會帶來正面的結果,壞習慣會帶來負面的結果。比如抽菸或許能減輕當下的壓力,但長久來看會讓你的健康受損,甚至致癌。

3. 這時候還不用做出改變,只是先注意到實際發生的行為,承認這些習慣。不用因錯誤而批判自己,或因成功而讚揚自己。

習慣計分卡(覺察)是改變習慣的第一步,注意到實際發生的行為時,也能用一個小技巧讓自己想改變——大聲說出你打算做的事,跟可能的結果。

舉例來說,你想要戒掉吃零食的習慣,卻注意到自己抓起一片餅乾,就大聲說:「我正要吃這片餅乾,但我不需要。吃這片餅乾會讓我想吃更多,然後我的體重就會增加、健康受到危害。」

#3 習慣的核心:為你的身分認同投票,2步驟打造想要的自己

#2提到: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分好壞,可以看「你想要達到什麼目標」。

最有效、最持久的習慣改變,通常來自你的內心深處,跟你的「身分認同」直接連結

也就是說,改變習慣的關鍵不只是做某件事,而是專注在「你想要達到什麼目標——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」。

當你把目標從單純的行動,變成一個理想的身分認同時,習慣的改變就不再只是表面上的努力,而是一種內在驅動的結果。

每個習慣都像一個暗示:「也許我是這樣的人。」

舉例來說,

想像兩個拒絕香菸的人,當有人拿出香菸給這兩個人時,

第一個人說:「不用了,謝謝。我在戒菸。」

聽起來很合理,但這個人仍覺得自己是個吸菸者,只是在戒菸。

第二個人遇到同樣情況,則說:「不用了,謝謝。我不抽菸。」

這第二個人已經不把自己當作吸菸者了。

關鍵在於「你的習慣會形塑你的身分認同,你的身分認同又形塑你的習慣。」

所以假如你有某個想養成的習慣,

你可以先問自己:我想藉由養成這個習慣,成為什麼樣的人?

例:

a. 目標不是每天寫一篇日記,而是成為一個善於反思的人

→ 如果你想養成寫日記的習慣,可以把它當作自我反思的一部分。想想「我想成為一個善於反思的人」,這樣就更容易堅持記錄,然後逐漸透過日記,讓自己的思考更清晰、更深入。(關於紀錄的功效,可詳見《巨人的筆記》心得:5個關鍵點,用記錄改寫人生、實現理想。)

b. 目標不是每天喝八杯水,而是成為一個注重健康的人

→ 如果你想養成多喝水的習慣,可以把它當作健康生活的一部分。想想「我想成為一個注重健康的人」,這樣就更容易記得多喝水,也會開始學習其他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
c. 目標不是存錢5000元,而是成為一個懂得理財的人

→ 如果你想養成儲蓄的習慣,可以把它當作財務規劃的一部分。想想「我想成為一個懂得理財的人」,這樣就更容易存錢,也會開始學習更多理財知識,逐漸養成長期的財務習慣。

為你的身分認同投票_2步驟打造想要的自己

另外,你的身分認同,其實就像是對自己洗腦:

「反覆對自己述說同個故事,多年下來就容易認為它就是事實。」

思想或行為跟你的身分認同太靠近,就越難改變。

就像已經把運動融入身分認同的人,不用再說服自己要去運動。

做跟你的身分認同一致的事就會很容易,因為你會想盡一切方法,只為了不要自我矛盾。

所以從今天開始,你也能利用這個強大的心智武器:

步驟1. 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

步驟2. 去做能達成此身分認同的習慣(透過生活中的行動來向自己證明)

長期下來,你一定也能成為理想中的人,

甚至當你某天沒做那個習慣時,會覺得不對勁,隔天馬上補做。

——透過持續這些習慣,你的身分認同被強化了。

就像每天讀一頁的書、看一篇成長主題的文章,你也是熱愛成長的人了。

#4 習慣的開始:用2分鐘法則啟動,費力之前停止,每天持續

「習慣就像上高速公路前的匝道,你還來不及反應,就自動被引導到一條路線上。」

本來只是要看手機「一下下」,結果20分鐘後還在看手機;本來只是要吃「一口」零食,結果20分鐘後就吃掉整包。

可能你也有這樣的經驗,因為一瞬間的習慣已經不假思索,所以接下來幾分鐘,甚至幾小時後的行為都被影響了。

既然壞習慣能這麼容易被培養,那好習慣當然也可以

——只要利用2分鐘法則。

2分鐘法則,代表新習慣的開始要花<2分鐘。

也就是說,你要找到能自然引導你產出成果的「入門習慣」。

只要把目標依照難度,列出「非常容易」排到「非常困難」,就能找到引導你的入門習慣。

舉例來說,你想要建立閱讀習慣,就列出以下難度,跟對應的習慣項目。

想要建立閱讀習慣

重點不是做這件事,而是掌握「起頭」的習慣

那如果你每次都會不小心超過2分鐘,結果因此討厭做這件事呢?

就只做2分鐘就停手吧!

比如本書的作者說他的粉絲每天都去健身房,但規定自己不能運動超過5分鐘:進健身房,運動5分鐘,時間一到就離開。

然後這樣持續幾個星期,他有天就突然心想:「反正都來了,不如待久一點吧!」結果幾年過去,他的體重就減了45公斤。

這個祕訣就是「在覺得費力之前就停止」,然後隨著時間過去,因為你持續這個2分鐘法則,就強化了自己想要建立的身分

——你連續5天出現在健身房,就算只待5分鐘,你還是「注重健康生活的人」。

藉由2分鐘法則,你採取了最小的行動,來確保自己慢慢成為想成為的人。

2分鐘法則_直到費力停止_每天持續

剛好勵志主題的Youtube頻道有翻譯作者對於2分鐘法則的描述:

#5 習慣的升級:每年2個時段,各3個問題來反思跟調整

當你在自己決定的目標上,有了好習慣以後,為了要讓自己更好,還需要反思跟調整。

確認你現在的狀態,在這個好習慣之上再加入另一個好習慣,讓你持續變更好。

就像是打籃球習慣運球以後,接著嘗試用非慣用手上籃。或是習慣背英文單字以後,接著嘗試用學到的單字口說練習。

作者提供了2個時段來問各3個問題:

1. 在每年12月進行「年度審核」,反思過去的一年:

比如計算自己發佈了幾篇文章、健身了幾次、造訪了幾個新地方等等,

接著回答以下3個問題,來反思自己的進步或缺乏進步:

a. 今年什麼事情很順利?

b. 今年什麼事情不順利?

c. 我從中學到什麼?

2. 在6個月後的夏天,進行「誠實報告」,確認哪裡出錯,或是自己是不是正在成為想要成為的人

a. 驅動我的生活與工作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?

b. 我現在怎麼誠實地生活跟工作?

c. 未來怎麼設定更高的標準?

這些問題讓你知道怎麼將習慣升級,或是要怎麼降低努力的強度,專注在其他習慣。

每年12月的年度審核與隔年6月的誠實報告

最後要注意:「不要讓身分的任何單一面向決定你是誰。」

因為把一個身分抓太緊,就會很脆弱。

就像是有些人在退休以後,就失去了對自己的身分認同,從此一蹶不振。

這時候必須重新定義自己,舉例來說:

a. 我是企業家→我是喜歡創造價值、挑戰未知的人

b. 我是工程師→我是喜歡解決問題、追求創新的人

c. 我是老師→我是喜歡啟發他人、分享知識的人

這樣一來,就能超越這個身分成長,不再面臨身分認同的危機。

結論

這本書的核心概念跟架構都很清楚,就是圍繞著行為改變的法則:提示→想法→行動→獎賞,

然後針對各個要素去細講,幫助你打造自己的習慣系統。

我在閱讀的過程也有不少驚豔的段落,不過最終挑出了5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知識點,

根據我對本書的理解依序分成:習慣的系統、定位、核心、開始與升級。

本書篇幅最多的當然就是習慣的系統,要讀者「專注在打造自己的系統」,而不是每次都需要仰賴意志力。

不過在打造自己的習慣系統前,需要定位自己目前的習慣,

接著從習慣的核心——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出發,開始習慣,

最後就針對自己的習慣進行反思與調整,來升級成更好的自己。

習慣會長久伴隨我們,所以好習慣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,壞習慣則讓我們墮入深淵:

相關短文

我在日更時也會提到本書的相關概念,沒有在這篇完整心得內的就在以下:

1.【很難養成習慣嗎?試試這個簡單公式】

2.【怎麼讓好習慣刻在你的骨子裡?】

3.【深怕你錯過的行動力養成法】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