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會不會常常學了就忘,甚至被說記憶力不好?
或是在特定領域上,你好像怎麼學都學不起來?
如果你有這種困擾,但還是想學好一門知識,想要學得更深、更高效,
來看這篇文章吧。
在今天這篇文章裡,
我會跟你分享我看完《深度學習的技術:2週掌握高效學習,立即應用》後整理的5個重點與心得,
讓你也能運用新方法,讓所學能長久留在你的記憶裡,成為一位單/多領域的專家。
5個《深度學習的技術》的重點
#1 記憶是深度學習的敲門磚,研究證實3方法:交錯、間隔、提取
「如果學到的記不住,那麼就等於沒學過。」
這個事實讓人們對學習產生了焦慮,因為怕學習過程中記不住,所以就常常花時間在「劃重點、重複閱讀」。
然而這麼做並不會加深記憶。
根據華盛頓大學進行的閱讀實驗,兩組(只讀一次 vs. 重讀數次)學生,在幾天後回來測試,成績差不多。
要加深記憶,最有效的口訣:沒有痛苦,就沒有成長(No pain, no gain)。
實施這口訣的3個方法,經研究證實有效:
- 交錯學習:假設一天有4小時學習,得應付4個不同科目,那麼最好的編排是每天第1個小時學第1個科目、第2個小時學第2個科目,以此類推。
- 間隔學習:比較好的間隔時間是至少一天。承1.情境,假設你一天的那4小時都花在同一個科目,其實效果很差。你把4小時分散在四天學習,每一天只有1小時能讓你記得更久。這裡推薦一個生動的漫畫介紹(記憶卡片遊戲):如何幾乎永久記住任何東西。
- 提取學習:學習結束前抽出20分鐘進行,在白紙上憑記憶把今天的學習內容寫下來。
關於3.提取學習,《巨人的筆記》也有提到,我在心得的第1點有寫3步驟:看1、2頁後,抬頭思考現在內容→看1章節後,寫下關鍵字→看整本書後,整理出2~3頁A4篇幅的摘要。(詳見《巨人的筆記》心得:5個關鍵點,用記錄改寫人生、實現理想)
還有第4個方法:換不同環境學習也能讓你增強記憶。
要學得更深入,首先「記得住」是不可或缺的,所以我也同作者把這個重點放在第一。
不過我們也不用到過目不忘的程度,只要記憶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深度思考即可。

#2 活用三階筆記(3大步驟),成為一門知識的專家
第一階
- 拿起你的筆記本或筆記軟體
- 記下書上你感興趣的、重要的、需要思考的內容,跟你產生的想法;寫下書裡的頁數
- 按照章節排列你記錄的內容,並用你自己的理解給章節重新取名
第二階
- 拿出另一張紙或筆記軟體的另一頁
- 用視覺化思考,排列筆記:判斷要製作心智圖、概念圖或三力圖
- 心智圖分類知識,釐清知識分支內容,如學習新語言、個人目標設定
- 概念圖表達知識之間的連結,如學習物理定律、產品開發過程、寫論文
- 三力圖簡化複雜的內容,用最核心的3要素來描述這主題,然後思考這3個因素的關係,如時間管理
- 三力圖範例:主題為時間管理,優先度改變了效率,效率促進了自律,自律再如何設置和執行優先級
- 如果你在作圖過程有一些新想法,再補進第一階的內容
第三階
- 首先問自己:「這個主題值得我花更多時間去做深入的筆記嗎?」如果否,就做到第二階即可;如果是再繼續往下做
- 費曼技巧:用你自己的話,精簡寫下對這個主題的理解。試著解釋這個主題的精華,用作者的角度看待問題,用比喻來讓5歲小孩都能明白
- 如果發現使用2.時卡卡的,想回去書本參考,要克制住自己。等寫完自己的理解再回去看,然後補充進去
- 寫完自己的理解,也補充不清楚的內容後,問自己:「我現在還有想法嗎?這個知識有沒有跨領域的切入視角?」
- 這時候你等於擁有一份這門知識的文章草稿,再確認有哪裡邏輯不清晰、不夠口語化,進行修改
在讀到三階筆記的內容時,我馬上想到瓦基的卡片盒實戰筆記課。
(我的心得:學習必備!5個原因為什麼要上瓦基課程【卡片盒筆記實戰課】)
因為瓦基提及「文獻筆記」時,就是如同本書作者第一階的筆記:摘錄知識與它的所在頁數。
再來是瓦基使用的卡片筆記軟體Heptabase,就是概念圖的實踐(本書作者第二階的內容)。
每張卡片都代表一個知識點,而當我們在白板上將卡片攤開時,就能容易看出卡片跟卡片間的連結。
最後是瓦基將每個卡片修成「永久筆記」時,就是為了將來能作為文章輸出使用,如同本書作者在第三階所描述的「文章草稿」。

#3 思想孵化器4步驟:用寫作增進思考,讓思考增進學習
這本書看到最後,會發現「學習的本質就是不斷思考」。
而孵化出思考、使你的想法明確化的方式之一就是寫作,也就是作者稱呼的「思想孵化器」。
這點也跟一本寫作主題的書《精準寫作》封面一句話不謀而合:寫作力就是思考力。
(我的心得:《精準寫作》心得:5步驟提升寫作能力,精準應用在各領域)
思想孵化器(寫作)有以下4步驟:
- 設定主題:每天在筆記本上針對這個主題寫下你的一個想法,如「一人公司」
- 從素材開始下筆:素材來自經驗、書籍、工作、報紙期刊、課程、網路等
- 進行第二層思考:在素材之上建立第二層思考,如利用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型來分析「一人公司」這個主題
- 持之以恆:每天針對主題進行寫作,固定寫作0.5~1小時,寫大約1000字,並在寫作過程中盡量多做第二層思考

#4 找到好書4步驟,讓該領域專家無形中成為你的人生導師
我們從#1講到#3,這時候也許你已經掌握了「如何成為一位專家」的基礎步驟
——熟記了自己想學的知識,建立了自己的視覺化筆記,也寫成了一篇篇相關主題的文章。
如果你想更進一步,找到更多相關的好書來研究,或者想要跨領域學習,就遵循以下步驟:
- 找到你有興趣領域的大師,或是你知道的該領域專家
- 看看他們有沒有推薦書單或課程
- 從那些書或課程開始研讀
- 隨著你知識量的增加,你會培養出「嗅出好書」的能力,接著就可以獨立找尋好書,鑽研更深了
關於跨領域學習,本書作者也有花不少篇幅說明,因為「通才不單只會在各個領域勝過專才,還能夠在專才的專業領域裡超越專才。」
最好的例子:研究人員將1901年到2005年的諾貝爾獎得主與同一時期的普通科學家進行比較,發現諾貝爾獎得主的興趣更加廣泛,他們參與更多藝術活動(比如音樂、美術、手工藝、演藝等等),甚至比一般科學家多出2倍到22倍。
跨領域學習的實踐方式,也能從一個又一個的推薦書單做到,如作者舉例,從金融學讀到心理學,最後讀到生物學:
你對金融書籍有興趣,看了《黑天鵝》之後學到很多金融學知識
→查《黑天鵝》作者的推薦書單,發現一本叫《白板》的書
→看了《白板》之後學到很多心理學知識
→查《白板》作者的推薦書單,發現一本叫《盲眼鐘錶匠》的書
→看了《盲眼鐘錶匠》學到很多生物學知識

#5 破解速讀的迷思,讓慢讀打下你深度學習的基礎
你找到一本要鑽研的書了,但是想要省時間速讀,可能要注意這件事:
速讀法跟趕時間的購物一樣,「只專注在想找的內容,忽略其他所有內容」是這個方法的本質與核心。
我很喜歡作者這個比喻,強調速讀是在趕時間或省時間的前提下,為了完成任務的必要方法。
當你心中的那個問題很明確的時候,就能用速讀法閱讀,
比如作者舉例:我該怎麼提升行銷能力?寫出一個劇本的具體步驟有哪些?演員該有的自我修養有哪些?
你如果在還不熟悉的書上速讀,就可能會理解錯誤,這時候就要慢讀了。
PS. 速讀只要在你自身已經熟悉的領域,就會自然發生。
如果你有明確問題,要速讀的話,就準備一張白紙,進行以下5步驟:
- 將目標寫下(一次只定一個目標,保持明確、避免混亂)
- 翻閱書本目錄,勾問題相關章節
- 掃視相關章節
- 寫下速讀時與目標相關的資訊
- 閱讀這些資訊,回想與補充

相對來說,
你有志鑽研的領域就要使用慢讀法,也就是用你舒適的速度閱讀,
以便你隨時思考,並實踐#1~#3,從記住、三階筆記到寫成自己的主題文章。
雖然思考可能會中斷你的閱讀,但這都是為了讓你把知識點搞清楚——這才是深度學習的意義所在。
比如有時候,你對書中的某些知識點感興趣,但作者只是輕輕帶過,你就會想上網查相關資料。
查了之後你又可以補充到自己的筆記了,而長時間持續下來,你也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。
結論
我很喜歡這本書,因為它架構清晰,
而且由淺入深,逐步引導讀者到作者想說的大概念:學習的核心在於思考。
作者將學習分成5個層次:記→懂→網→拓→活,看到最後會發現都有應用上前面提到的知識點,
因此我將我認為的重點重新編排,也希望能夠有循序漸進的模式,讓讀者掌握本書的核心重點、實踐方法。
不過本書還有一些分支知識我沒有提及,但也相當有趣,比如忙裡偷學、養成小習慣,
或是怎麼快速判斷一本書不好(檢視閱讀法,來自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)、遇到不好的書要棄讀……等等。
我閱讀本書的兩大理由是想專精一門知識,跟學好一個語言,
而本書對於前者的解答就如同本篇文章所列的方法,至於學好一個語言我還在思考:#1的記憶方法是對背單字有效!
希望讀到本篇文章的你,也能一同開始深度學習之路。
以下影片是作者對於本書的簡介:
另外,我還有一篇跟學習有關的讀書心得:《超速學習》心得:5個重點讓你短時間內高效學習,再忙也不怕,
該書作者在一年內完成MIT資工系大學部4年的課程,然後又在另一年從零學會4種語言,
並去訪問了跟他類似的「超速學習者」,列出了超速學習者的通則。
對短時間內怎麼高效學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去那邊看。
相關短文
我在日更時也會提到本書的相關概念,沒有在這篇完整心得內的就在以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