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看了一堆書,結果什麼也記不住;花時間做了一堆事,最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做;
好像一直都在浪費時間,甚至有時候莫名感到鬱悶。
明明每天都這麼努力了,怎麼生活都沒有起色?
你想要突破這樣的困境的話,就記錄吧!
透過紀錄建立自己的日常系統,整頓日常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生活的筆記。
在今天這篇文章裡,
我會跟你分享我看完《巨人的筆記:用記錄改寫人生的方法》後整理的5個關鍵點與心得,
讓你能透過巨人的筆記法,實現人生的躍進。
5個《巨人的筆記》關鍵點
#1 想成長就持續這件事:記錄,活用你的內在資產
既然會對本書內容感到好奇,你也渴望成長吧?
首先你需要給自己掌聲,因為如同作者所說:「成長的欲望本是人生的原動力,也是一種關心自己的美好態度。」
雖然在追尋成長的路上會經歷過許多挫折,你我也還沒有放棄。
現在作者交給我們的成長方法就是——記錄、再記錄,持續記錄。
在記錄的過程中,你就會認識自己;接著再次記錄,用自己的方式整理記錄;最後就是把記錄培養成習慣,也就是你的日常系統被建立了。
所以說,記錄不是單純地抄寫做了什麼,而是包含了思考、內化。
你有聽過多數運動選手都會寫練習日誌嗎?他們記下當天的練習情況,回顧自己:如果遇到困難,就寫下心情與可能的解法。
我們如今就是要把這方法套用在生活上,藉由記錄生活,回顧自己每天的情況,來提高一天的重要性,因為任何一小步持續下去都能讓你成長。
作者在本書將生活分成五大領域來記錄:學習、對話、思考、日常與工作,我在接下來的段落也會提到。
吸收外界資訊的其中一方法就是閱讀,而正要進行閱讀的你,可以試著完成作者建議的這3件事:
- 看1、2頁後,抬頭想想現在探討的是什麼。
- 看完1個章節後,寫下關鍵字。
- 看完整本書後,整理出2~3頁A4篇幅的摘要。
這個過程中就包含了思考與內化。
內化是很重要的,因為內化就是在將外界資訊化作我們的內在資產,跟原本的想法進行碰撞與融合。
除了吸收外界資訊以外,如果我們開始記錄自己的內在資產,比如流動的想法、過往記憶或情感,都會透過紀錄而成形、固定,
換句話說,紀錄就是活用了你內在巨大的潛力,如作者所說:「灰暗的孩提時期、懶散又幼稚的青少年時期、失敗的過去,以及曖昧不明的現在,不管你至今為止是怎麼度過的,這些人生歷程都已經在身心累積了一筆龐大的資產。」
我們是時候喚醒內在的潛力了。
任何你在人生走過的痕跡,並不是沒有意義的,只是都在等待你將其喚醒,伴隨具體的動機或目標發揮巨大能量。
#2 想自由,先從紀錄開始:認識自己的幾步驟
紀錄的首要目的是什麼?其實是認識你自己,找到你的欲望。
想獲得自由,得先看到真實的自己: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?為什麼自己現在為生活所苦?我特別討厭生活的哪方面?
首先進行簡單的2步驟,幫助你看到真實的自己:
- 寫下自己現在對生活的期望:寫下來,有難受的心情也寫、指責也無所謂;然後隔天再看一遍,如果有新想法再寫下來。試著重複一星期,以確保是你真正的期望。
- 進行「面具判斷」:人在一生中扮演的角色很多,你現在有沒有太沉浸於特定角色,導致你無法活得像自己?寫下三件事:讓我戴上面具的是誰(父母/伴侶/子女/職場/社會)?他們對我的期望又是什麼?為了達成那個期望,我努力做了什麼?
而工作通常佔據你的生活大半時間,如果你剛好也對工作感到不愉快,想要擺脫這種感覺,就用以下4步驟:
- 找出自己做這份工作的原因:外在因素(高薪/父母期望?)、內在因素(無法放棄的最大理由?)
- 仍無法放棄,就完成小欲望吧:比如想去看海或大睡一覺,每星期或每兩星期進行一次
- 釐清自己追求的東西:記錄自己喜歡的事、擅長的事,比如列出幾種職業,並連結到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
- 使用並行策略:找到想做的事,但還不能立刻離職,就先一邊維持生計,一邊擁有欲望,持續為想做的事努力
最後,為了更瞭解現在的自己,可以進行以下步驟:
- 畫人生心智圖:中間寫下目標或夢想,旁邊則指向工作、自我成長、家人與人際關係、興趣休閒等領域
- 列出好習慣與壞習慣:因為人生多半由習慣組成
- 寫出小時候喜歡或討厭的東西/列出願望清單(死前不做,我一定會後悔的事)
- 寫下自己的歷史:
- 用關鍵字寫出年表:從小學前開始,到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、第一份工作等,所有至今仍記憶深刻的事件
- 分類人生:可以參考人生心智圖,再寫出對應領域的分類(至少分成三種以上),然後寫下相應的年表
- 選出自己的十大事件,可能跟前面重複,但重點是「你選擇的」十大事件
- 蒐集紀錄:試著找出所有小時候的日記或朋友們手邊的資料,把這些紀錄對應到你建立的目錄當中。注意要把不太重要的內容全數捨棄,挑出有意義的紀錄。如果紀錄有缺失,再自我回想
- 寫下自己的年史:實行1星期,每天花2小時。如4.過程,先回想過去一年,進行分類,依內容建立目錄,然後進行相應的紀錄。
更瞭解自己以後,我們才能掌握自由的基礎:知道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感到自由。
我很喜歡作者在這章節所說的:「自由的總額與內在資產的總額成正比,而紀錄有助於累積資產。我們的人生,絕對不可或缺的就是一天比一天自由的感覺。」
只要有一天比一天自由的感覺,我們才會更像活著。
#3 篩選與摘要:培養捨棄的勇氣,跟自己沒共鳴全丟掉
你有沒有一種經驗:上課時努力做筆記,結果回來看內容時卻覺得像別人寫的?或是閱讀時做的筆記,一段時間後再看,完全不知所云?
然而,卻總是有些人上課時從不筆記,下課後問他內容,什麼都答得出來。為什麼?
在#1 有提到紀錄需要包含思考與內化,你可以說因為缺乏了思考與內化,而導致想不起來。
更具體地說,因為缺乏了選擇與摘要——即篩選出關鍵點並用自己的話進行簡化與整理,所以筆記內容就跟自己沒有連結,自然記不住了。
那麼,我們要怎麼進行選擇與摘要呢?
作者以上課筆記為例:如果一邊上課,一邊筆記,5分鐘後,就把講師在這5分鐘所說的話整理為3~4個關鍵字。
如果覺得太難,就先2個。
因為從你決心選出2個關鍵字的那刻起,你就會全神貫注想著「我一定要找出絕對不能忘記的那件事」找到重點,其他全丟了也無所謂。
看到這裡你也許會猶豫吧?作者說:「捨棄的勇氣是成為出色記錄型人類的條件。若要找出有價值的紀錄,斷然不能害怕捨棄。」
還是猶豫的話,就試著執行三天吧!去培養斷捨離的勇氣,學習紀錄的真諦——理清脈絡,並找出最具代表性的關鍵字。
那閱讀呢?訂下規定:閱讀1章節就寫一半A4摘要(用關鍵字寫,寫跟大綱有關或令你印象深刻的部分)。
如果你1小時能讀50頁,現在要看一本有6章節、每章節約50頁,總共300頁的書,
那就花1小時讀完1章節,然後立刻記下想到的關鍵字。(想不起來可以偷翻書確認)所以只需10分鐘,便能憑藉記憶寫出半頁A4的筆記。
剛開始做的時候可能會花不少時間,但也不要氣餒,因為多看書、多重複這些步驟後,摘要的速度也會變快。
甚至看完Youtube影片你也能養成摘要的習慣!比如看完20分鐘的影片後,選出有關影片的2個關鍵字。
再更深入剖析閱讀的過程,作者也提出了以下4步驟來閱讀一本書:
- 看目錄,接著稍微翻看內容:看10~20分鐘,為了大概瞭解本書主題,還有自己較感興趣的部分
- 閱讀你感興趣的章節:如果讀下去又對特定章節感興趣,再繼續閱讀
- 記下章節關鍵字:同上述步驟,留下半頁A4的關鍵字
- 讀完整本書後,整理成讀書筆記:把關鍵字都找出來,一起寫成讀書筆記
看到這裡,你也能發現上述步驟同樣強調「捨棄的勇氣」——把重點放在自己感興趣、有共鳴的段落,其餘跳過沒關係。
而當我們經歷篩選與摘要後,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紀錄,等同於開始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系統。
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這個世界,往往能使我們學習更多,因為這樣一來,世界就彷彿跟我們有關,同時我們也彷彿能掌握自己的人生了。
套一句作者的話:「結合各種自由解讀,產出新東西,是內容最重要的價值。」我也相信書籍的最終目的就是知識的傳播,而身為讀者的我們能夠從書中有所收穫,才是最重要的!
最後,我們也可以對生活進行摘要,用日記建立起自己的日常系統。
#4 如果你的生活需要突破口,就進行分類
因為分類會讓自己更清楚方向,所以當你有煩惱時,可以進行以下3步驟:
- 寫下煩惱發生的背景
- 寫下造成煩惱的原因(直接或間接)
- 寫下可能解決的方法、選項
因為是你在煩惱,世上沒有其他人會更瞭解你自己。你如果習慣找人討論,或是獨自在某處難過而沒有寫下,可能都會無法觸碰到煩惱的核心。
只要能夠客觀看待煩惱,列出幾個可能性,就能夠做最符合自己意志的決定。
作者將這個過程看作「藉由記錄喚醒自我內在的行為」,所以當你對日常大小事都進行分類選擇,也不用覺得不好,因為你只是想找到最不會讓自己後悔的決定。
除了面對煩惱以外,你還可以把分類運用到寫作裡:
- 分類自己對主題的想法:記下題目關鍵字,從中挑選每次的主題
- 加入先前記錄下來的東西:用支持自身論點的閱讀筆記內容,所以平常的紀錄很重要
關於分類,作者還有提到一個有趣的觀察:「大眾多半誤以為寫出有創意的企畫,都是極富才華的人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相較於才華,企畫更像是一種習慣。反覆去做,就會越來越熟練。唯有多做幾次,才會明白該怎麼做。」
只要勤於分類,你不僅可以釐清生活煩惱,也可以成為創意大師。
#5 記錄日常,發揮你原本就有的能量,一天天改變人生
在日常生活中,你的內心會被什麼填滿呢?
如果你常常看電視影劇,為空蕩蕩的內心注入媒體,也許會忍不住把自己的生活拿來比較,而這樣的結果往往是讓自己更難過、更灰心。
所以你真正要做的事是對日常記錄——以關鍵字表現自己的一天,再來選出一整天最重要的那件事。(相關書籍心得:《成功,從聚焦一件事開始》)
上午、下午、晚上、睡前都要記錄,但不要在意文法,文句不完整也沒關係。
比如簡單寫下閱讀、運動,或是打掃,重點是留下紀錄,讓你去回顧與反思。
如果你不在日常中挑出最重要的那件事,就容易在渾渾噩噩的狀態下度過一天。反之,你如果能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,就能以它為中心,安排一整天的日程,最後你對當天的感受才會是充實的。
那麼這件最重要的事,通常跟你想做的事情有關,也就是夢想。
如果你有想做的事,就要在日常計畫中刻意安排相關活動,如果只有十分鐘也要執行,為的就是將它變成習慣。
「無論你現在的工作或資產、實力如何,只要每天做一件與夢想相關的事,堅持三年,人生肯定會改變。」
有了一個大夢想,就以星期為單位設定目標吧!使目標變得明確,能夠落實在每天當中。
作者建議將每天落實夢想的過程記錄下來,並在結束一天前反思,然後一個月寫掉一本日誌,這樣你才更能有自信實現夢想。
這個實踐法來自他以六年半拿到東京大學的博士學位的經驗(常人需要十年):
買了2XX頁的筆記本,設定為期一年的目標,並以星期為單位,
每天早上一起床,左頁記下當天的待辦事項,右頁記下執行狀況(幾點到幾點讀了什麼,幾點到幾點見了誰),
然後在當天結束寫下對自己的評分、決定、稱讚,還有額外記下學習內容(5、6頁A4紙)。
這樣一個月就能寫掉一本筆記本,而看到那些筆記本就會對自己產生自信,進而覺得自己能夠掌控人生。
結論
這本書雖然頁數不多,不到250頁,卻飽含了作者的人生智慧。
因為貫徹全書的精神就是紀錄,而紀錄的起點其實並不難,只要有紙筆或電腦、手機,我們隨時都可以開始。
紀錄的起點從認識自己開始,接著就是為夢想奮鬥的歷程,一直到生命結束之前我們都會持續記錄吧!
如果你也曾經學過卡片盒筆記法,那讀這本書的時候,一定覺得一再被強調的紀錄其實就是永久筆記。
(相關心得:學習必備!5個原因為什麼要上瓦基課程【卡片盒筆記實戰課】)
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,所以記下的金句非常多,中途停下來思考的時間也平常還久。
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:作者點出很多常見的迷思或謬誤,然後去說明應該怎麼做比較好。特別是很多情境有強烈的代入感(比如工作不愉快時怎麼辦?努力很久卻沒有成長怎麼辦?),所以更是對作者提供的解法信服。
這本書就是以生活為本,透過不停的記錄來改變自己的人生。
期許看到這裡的你,也跟我一同踏上紀錄的旅途,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鬥吧!
如果你對作者介紹本書有興趣,可以看看這部影片(出版社有翻譯中文字幕)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