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速學習心得_5個重點讓你短時間內高效學習_再忙也不怕

《超速學習》心得:5個重點讓你短時間內高效學習,再忙也不怕

你想要在短時間內高效學習嗎?

是不是常常覺得時間不夠,但還是想盡可能多學東西?

如果你想要迅速精通一門知識、一個語言或一項技藝,來看這篇文章吧。

在今天這篇文章裡,

我會跟你分享我看完《超速學習:我這樣做,一個月學會素描,一年學會四種語言,完成MIT四年課程》後整理的5個重點與心得,

讓你也能運用新方法,迅速精通技能,成就人生巔峰、實現夢想。

5個《超速學習》的重點

#1 2W1H畫一張學習地圖,投入10%總學習時間在這

如果預計花6個月、每週4小時學習,則共有6*4*4=96個小時的學習時間,

那麼你就花10小時或兩週的時間研究。

那研究的成果就會是你的學習地圖,畫的方法是問自己2W1H: WHY, WHAT, HOW

1. WHY: 為什麼學習?是功能性還是本質性?

  • 功能性:想達到一個目的,比如學了這個有利於職涯發展
  • 本質性:為了學習內容本身而進行,不確定未來會怎麼用,比如你學法語
  • 特別是功能性,建議花時間深入研究;舉例來說,你覺得拿到碩士學位會對職涯有幫助,就要去查碩畢生真的有更多工作機會?花這幾年時間,少賺一點錢值不值得?
  • 想確認學習能不能達到某個目的?利用專家訪談法:如果你的目的跟職涯有關,就寫Email給有你夢想職涯的成功人士,比如在目前職場、研討會或是LinkedIn等社群平台上搜尋;如果是其他目的,就上網看有沒有相關論壇、fb社團等等,然後私訊很懂你感興趣知識的活躍貼文者。Email或私訊要簡單扼要,說明聯絡他們的理由,詢問對方能否撥出15分鐘回答一些簡單問題。作者建議別要求超過15分鐘的事,或是持續的教導,在第一封Email要求太多不好。

2. WHAT: 你想要學習的主題由什麼組成?在一張紙上畫出3個欄位,分別寫下概念、事實、程序

  • 概念:寫下所有需要了解的事,比如學習外語時,該國的文化背景
  • 事實:寫下所有需要記憶的事,比如學習外語時的單字、發音及文法
  • 程序:寫下所有需要練習的事,比如學習外語時要練習發音
  • 最後標示出最具挑戰性的部分,讓你清楚最主要的學習瓶頸,然後去找對應解法。比如說你對背單字(事實)很不在行,就可以用一些閃卡APP。

3. HOW: 你要如何學習?有以下2個方法

  • 標竿學習法:找出人們學習該技能或科目的共同方式。上網找或是利用「專家訪談法」來聚焦該主題的可用資源。作者在MIT挑戰中,就是MIT資工系的大學課程表。花幾個小時在這很重要,因為你選用的教材品質,對你接下來的學習效率可能有10倍影響。
  • 強調/排除法:找到跟你在WHY中寫下的目標一致的學習點,強調那部分,並排除跟你目標不一致的學習點。比如你要去巴黎2個星期,你要比較注重發音,而非拼寫。或是學程式設計時,比較注重程式開發的工作原理,而非運算理論。
2W1H畫一張學習地圖_投入10%總學習時間在這

如果用英文學習為例,

1. WHY: 為什麼要學英文?

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職涯發展,想進外商或跟國際客戶溝通順暢。

那麼你可以進一步調查:

  • 查詢相關職位需求,看看英文溝通能力的程度要多少。
  • 寄Email或訊息給外商/你目標外商的成功人士,詢問英文能力在職場上起到的具體作用,並了解實際的工作情境。

2. WHAT: 你想學的英文由哪些部分組成?

  • 概念:了解英語系國家(如英美澳)的文化背景,比如日常社交禮儀、語氣和語調的差異,讓你更自然地運用英文,避免誤解對方的意圖
  • 事實:單字、發音、文法,還有常見問候語、職場用詞
  • 程序:實際練習口語表達、聽力和閱讀,甚至模擬職場的對話練習,或是朗讀新聞文章來加強口語的流暢度
  • 最後,如果你覺得「聽力理解」最具挑戰性,可以找對應解法,如聽英文podcast、看英文字幕的影片

3. HOW: 如何進行英文學習?

  • 標竿學習法:參考學習者推薦的英文學習網站、教材或APP;或參考別人對不同英文學習方法的使用心得,幫助自己選擇最有效的學習途徑。
  • 強調/排除法:如果你的目的是在職場中提升溝通能力,那就強調商業英文的聽說練習,並忽略跟工作無關的內容,比如繁瑣的英語文學術語或寫作技巧。這樣才能讓你在短期內掌握必要的溝通技能。

#2 克服拖延,再專注:解決3個情境

如果無法專注,就無法開始學習,更不用說超速學習。

而人在專注度上會遇到的困難,有三種情境:無法開始、無法維持、無法真正專注。

1. 解決無法開始(拖延):承認自己的拖延,再用5分鐘法則

對某些人來說,拖延是日常,

從一件事逃避到另一件事,直到截止期限強迫他們專注,然後他們拼命把它趕完。

或者是只會拖延特定類別的事。

無論如何,這都是拖延,

起源於你對其他事的渴望,或是對待做的事的厭惡。

所以首先你要承認自己的拖延,去覺察自己想做其他事,或是不去做某事的念頭,

然後告訴自己:「我在拖延了!」而不是安慰自己在休假,或是休息。

接著,利用5分鐘法則:告訴自己「你只要花5分鐘做這件事,就可以做其他事」。

幾乎任何人都能忍受做一件事5分鐘,不管有多無聊、沮喪或困難。

這個法則的重點就是讓你開始行動,而且一旦開始,你可能就想持續,不想休息了。

2. 解決無法維持番茄鐘工作法,交錯學習、間隔學習

那如果你5分鐘後無法維持專注度呢?

不如使用番茄鐘工作法的概念:專注5分鐘,休息1分鐘,下個5分鐘再戰。

然後隨著你的情況調整,逐步增加到專注10分鐘(休息2分鐘)、15分鐘(休息3分鐘),

一直到完整的25分鐘專注(休息5分鐘)。

那如果你有好幾小時的完整時間可以學習,就利用交錯學習的技巧,

因為研究發現一段時間內,分配在不同科目上,在各科的學習效果會比只專注在一科要好。

甚至你在不同天學習同一科目,學習效果更好。(間隔學習)

舉例來說,利用番茄鐘工作法在每一科目,然後交錯科目,並利用間隔學習加強記憶效果。

Day1:早上進行5分鐘數學專注學習 + 1分鐘休息,完成兩輪後切換到物理,再進行兩輪化學。下午逐步增加專注時間,每次多學習5分鐘,並適度休息。

Day2:早上先從化學開始,以10分鐘專注 + 2分鐘休息的循環,下午再依次學習數學、物理,並提升到15分鐘的專注時間。

關於交錯學習、間隔學習,在我看過的另一本書《深度學習的技術》也有提到,

心得在這邊:《深度學習的技術》心得:5個重點讓你學得更深更高效,成為專家

3. 解決無法真正專注:找出你的分心來源,安定它們

如果你已經找到理想的學習時間,但還是發現自己一直無法真正專注呢?

有3種原因會導致你的專注力失靈,因而分心,所以要確認你的分心來源。

a. 分心來源一:你的環境

你有沒有開啟手機的專注/勿擾模式?

所在環境有沒有噪音?(如聊天聲、車輛聲、音樂?)

所在環境能讓你輕易看電視、玩遊戲嗎?

最好就是設置一個專門工作/學習的空間,沒有任何人能打擾,沒有噪音也沒有娛樂設備。

如果無法,就拔除娛樂設備的電源/插頭,用背景白噪音或舒緩音樂來抵抗外部噪音。

b. 分心來源二:你的學習任務

可能你正在學習的事本身就比較難專注,那在決定學習媒介(比如用書、影片學習)時,

就要考慮哪種方法讓你容易專注。

或者是你能記下筆記,

就如同我在《深度學習的技術》心得提到的:用自己的話整理、寫下所學概念(活用三階筆記)。

c. 分心來源三:你的心

一顆平靜的心對於專注學習是最有利的。

如果你內心偶爾會浮現一些擔憂、負面情緒,但你知道自己不該因此暫停學習,

解決方法就是這段話:「讓它升起,注意它,然後釋放它,或讓它走」。

也就是意識到這種感覺、承認它,然後慢慢轉移焦點到你的學習上,並讓那種感覺過去

我在上李崇建的線上課程《一週一練習,一年學會冰山理論》時也有看到相似概念來安定自己,在裡面叫做6A:

  1. Aware 覺察:覺察到有 [什麼] 情緒,深呼吸,告訴自己心裡面有點 [什麼] 感覺,
  2. Acknowledge 承認:承認自己的情緒;如果不能承認,問看看自己願不願意達到和諧平靜的道路,其中一關就是願意承認
  3. Allow 允許:允不允許我有情緒,如果還不能,那願意允許就可以
  4. Accept 接納:願不願意接納我的情緒
  5. Action 轉化:懂得欣賞自己,謝謝自己有這樣的情緒,能夠覺察
  6. Appreciate 欣賞:雖然我有時候感受到這樣的情緒,但是我是如此真誠,而且一直沒有放棄
克服拖延再專注_解決3個情境

#3 先直接學習,再反覆操練——各3方法,直達超速學習的核心

「真正的學習,其實是在直接做你想變擅長的事時才會發生。」

作者的好友賈斯瓦在2007年市場崩盤結束沒幾年,

頂著剛拿到的建築學士學位,想要找工作。

當時的就業環境很差,企業就連有經驗的建築師都會解雇,更何況是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。

所以賈斯瓦畢業班的同學中,幾乎沒有人找到一份建築相關工作。

但是他不放棄,在投遞數百份毫無回音的履歷,以及主動拜訪數十次各家建築公司,仍然沒被邀約面試後,

他突然想到「在學校做的專案跟建築師實際工作內容落差太大」才是關鍵原因。

——也就是說,公司不認為他是個即戰力,因此不雇用。

那賈斯瓦怎麼做了?他想出了「直接學習」的新計畫。

他找到一份影印店工作,而這家影印店剛好能讓他接觸到企業在用的建築藍圖,

加上他在登門拜訪建築公司的經驗中,得知很多公司都在使用一款名為Revit的建築軟體,他開始了晚上自學。

最後他準備好一份新的作品集,投遞出去後,順利得到了建築師的工作。

你可以見到,直接學習的關鍵就在「貼近實務」,模擬現實的環境去學習,就像是「自發性」的實習。

有以下3個方法:

1. 以計畫為基礎的學習,而不是只依賴課程

如果你只是上課,可能會花很多時間筆記跟讀書,

結果沒有達到你想要的目標——真正應用所學。

所以重點是圍繞「怎麼應用所學」來制定學習計畫。

舉例來說,如果你要學習程式設計,學習計畫應該如下:

a. 明確目標:聚焦於具體成果,比如「完成一個基礎網站」、「設計出簡單的資料庫應用」,而不是停留在「學會程式語法」這樣抽象的目標。

b. 聚焦實用技能:把時間集中在能直接應用的技能上。

  • 範例:學習HTML、CSS和JavaScript的基本結構,了解怎麼用這些組合出一個完整的網頁。還有怎麼Debug、在不同瀏覽器中測試網站、怎麼優化code,而不是過多關注計算理論或語言歷史。

c. 模擬場景練習:針對現實的開發需求,來模擬跟實作。

  • 範例:建立一個小型專案,比如待辦事項清單、簡單的部落格網站或電商商品頁面,然後就能針對常見的開發需求學習,比如「如何將用戶資訊儲存到資料庫?」「如何處理使用者登入與登出?」

d. 回顧與改進:實踐中進行反思,定期檢查進展,然後調整學習方法。

2. 沉浸式學習: 讓自己沉浸在真實/模擬情境中

作者怎麼能在1年內修完4年的大學課程?

因為他集中時間在考試最常考、最實用的題目,優先掌握這些重點細節、核心知識,而不是逐字逐句學習課程的每個部分。

也就是在學習時,他將「考試」當作沉浸式的情境,因為知道要會什麼才能通過,才能順利在一年內修完四年的課程。

另一個例子,就是他在3個月內從零學會中文。

而做法就是在使用中文的地區待3個月,完全不說英文,並在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時,快速使用手機的字典來補足知識。

在這些實例中,能見到作者除了沉浸在真實/模擬情境以外,還運用了「聚焦常用知識」及「使用工具迅速補足知識缺口」

3. 矯枉過正法:把自己丟到高難度的環境中

這是「跳脫舒適圈」的學習方法,對能接受挑戰的人來說,會超級高效。

以作者能在3個月內從零學會外語的例子來說,

「矯枉過正法」有以下4個關鍵要素:

a. 打破舒適圈,迫使快速學習:在全新的環境,沒辦法依賴原本有的技能或知識,就會被迫快速養成適應新環境的基本能力。

b. 接受高頻回饋,加速成長:就算沒有老師糾正,周圍的人和環境都會給出即時的回饋(如錯誤的發音、單字用法),幫助學習者意識到自己的不足。

c. 持續不斷的實踐:置身都在說外語的當地,幾乎沒有逃避的空間,所以必須不斷學習。每天的實踐和挑戰就讓學習效果大大增強了。

d. 避免低效學習,專注解決問題:高難度環境會讓人明白「能解決當下問題的知識才最實用」,讓學習者找到最有效的學習方式,不會浪費時間在不重要的細節上。比如作者在3個月內學會外語,不是靠死記硬背,而是透過實際交流、查找網路字典,在短時間內累積大量實用單字和語句。

先直接學習再反覆操練_各3方法直達超速學習的核心

直接學習之後,就要進行「反覆操練」了。

反覆操練簡單來說,就是「直擊你最大的弱點」

因為學習一門知識、一個語言或一項技藝時,可能包含多個層面,

而反覆操練就是讓你把資源集中到單一層面,來解決你最頭痛的問題(最大弱點)

有以下3個方法:

1. 切割時間法:集中練習特定困難時段

解釋:把一連串動作中難度較高的片段獨立出來,反覆練習。

實際案例

a. 鋼琴練習:如果你覺得某段快速轉換的和弦很難,可以只專注在這幾小節的和弦轉換上,反覆練習,直到能流暢彈出,再把它融入完整樂曲中。

b. 運動技能:比如練習高爾夫時,如果開球姿勢不穩定,將開球的部分切割出來單獨練習,直到掌握穩定的揮桿技巧。

2. 認知練習法:集中練習單一認知層面

解釋:將複雜技能中的單一認知元素獨立出來,反覆練習,避免多重任務的干擾(因為複雜技能通常有多個認知要素)。

實際案例

a. 語言學習:如果你的發音不夠準確,可以先專注在發音練習,反覆練習不同聲調,而不要在意正在唸的單字或句子的文法。

b. 演講訓練:如果你在演講中常有口頭禪,可以專注在減少或避免使用口頭禪,反覆練習每段內容的清晰表達,而不強調語速或手勢等其他演講技巧。

3. 連動法(超速學習者最常用):從高難度開始,逐步填補基礎知識

解釋:就算還沒有基礎知識,也要直接投入高難度的技能或知識點中。當遇到具體問題時,再回頭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。

這個方法是為了直接鎖定所需部分(實際需求)學習,來減少不必要的基礎學習時間。雖然一開始可能會讓人感到挫敗,但優點是短時、高效,因此也帶出了「超速學習」這樣的名詞。這點也間接應證了《深度學習的技術》在談記憶時提到的:沒有痛苦,就沒有成長

類似本書作者在「記憶」章節提到的過度學習——大量學習進階的技能或知識,然後基礎知識的記憶也會穩固了。

實際案例

a. 寫程式:讓初學者直接接觸一個複雜專案或高階演算法,並在看不懂某段code時,回頭學習相關的數據結構或基礎語法。這樣能更針對性地解決問題,而不是等全面學習所有語法和數據結構後才動手。

b. 學習外語:讓初學者直接閱讀新聞或小說,然後在遇到不懂的單字或文法結構時,回頭查詢,並逐步在實際閱讀中掌握語言特性。這比起從頭學習每個單字和文法,更能快速累積實用知識。

c. 在課程開始前,就參加期末考:在考試過程中,初學者會發現哪些知識點是自己不熟悉的,之後就能針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深入學習。(作者也在提取練習的章節說明此例)這樣做能讓初學者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學習方向,避免在學習過程中浪費時間在不必要的基礎內容上,專注在填補實際需求中的知識缺口。

#4 針對重點記憶:提取、間隔、過度學習

如果你學了就忘,等同於沒有學過。

而如果你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要使用什麼,就是學通了。

為了要達到這個目標,首先需要「記憶」。

在學習之後,最好使用「提取」——在沒有輔助的情況下,從你的腦海中提取出所學(想出你學到了什麼)。

這很痛苦,但根據研究證實:進行提取學習的學生,成績會比單純看書複習的學生還要好。

那麼要提取哪些知識呢?

最快的方法就是透過直接學習:在應用環境中學習,就知道哪些是常用的。比如程式設計師知道哪些最常用的函式、學習外語者在跟當地人頻繁對話後會知道最常用的單字片語。

提取學習有以下4個方法:

1. 快閃卡:適用在需要「提示—回應」模式的學習。比如學習外語時,在卡片正面寫上外語單字,背面寫上中文。隨機抽出卡片,用自己記憶的答案來回應提示。

2. 自由回想法:剛學完就在紙上寫下所有你能記得的內容,也可以畫視覺圖來輔助。比如剛學完一個物理概念,就在紙上寫下關鍵概念、定律或公式,然後用簡單的圖表概念之間的聯繫。

3. 試題簿法:把學到的重要觀念重述並改寫成問題,而不是只在抄寫的筆記上加上問號。比如你學習了經濟學中的「供需理論」,可以寫下問題:「什麼情況下需求曲線會向右移動?供需怎麼影響價格變動?」

4. 自創的挑戰:根據所學,設計實際的應用挑戰或練習題(還能當作你之後的工具和資料庫)。比如你在學習寫程式,可以設計一個挑戰列表,像是「寫一段code來解決數組排序問題」或「寫出一個簡單的計步器」。

除了提取練習以外,「間隔學習」跟「過度學習」也會幫助你記憶。

間隔學習:間隔時間去學。比如你有10個小時來學東西,就用10天,1天1小時的方式學,而不是一次連續10小時。

過度學習:過度指的是「重複次數多於所需次數」,因此你可能多年後仍不忘記。比如你曾經有段時間大量練習過投籃,那就算中斷幾年,你的技術還是比一般人還要好。

此外,「預先練習更高階的技能」能讓基礎技能過度學習。舉例來說,舞者在學高難度動作或複雜編舞時,要頻繁用到基礎的舞步跟動作。所以就算不再練習基本動作,高階舞步的練習還是會不斷強化基礎舞蹈技巧。

針對重點記憶_提取_間隔_過度學習

#5 大量行動、大量回饋才能超速學習

「取得回饋是超速學習者使用策略中最一致的部分。」

回饋讓你知道現在是對是錯,能加速學習。不過,回饋的關鍵其實在於回饋的類型。

研究證實:當回饋告訴你錯在哪/怎麼改正就有效,而當回饋是針對你個人,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。

針對個人的回饋比如說:「你好聰明!」或「你好懶惰!」。

因此超速學習者對回饋類型很敏感,如果是沒有幫助的回饋就不聽。

那什麼樣的回饋對學習最有幫助?

1. 結果型回饋:做錯了嗎?

這是細節最少的回饋類型,告訴你整體有多好,同時也是最常得到的回饋。

你能把這樣的回饋當作激勵指標,或是藉此發現不同學習方法的優劣,來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。

舉例來說,你在演講結束後,得到讚賞或尷尬的沉默。

或是你在網路上發表貼文、影片,得到的按讚數。

2. 資訊型回饋:哪裡做錯了?

比結果型回饋還要深入,你會知道更多細節。

這種回饋常常來自環境的直接反應,適合搭配直接學習的方法使用,你也能通過自我觀察來得到。

舉例來說,在寫程式時出現BUG,你會知道哪一行出錯,或是語法有什麼問題,但修正還需自己找解法。

或是你在對當地人說外語時,用錯一個字,結果對方就聽不懂了。

3. 改正型回饋:怎麼修正錯誤?

這是最有價值的回饋類型,不只能知道哪裡做錯,還包括怎麼修正。

這種回饋通常只能透過教練或老師取得,因為需要相關的知識和經驗,但也能透過精心設計的學習資源來得到。

舉例來說,在學畫畫時,老師可能會指出透視有誤,還會告訴你要怎麼調整角度、增強對比度等具體解法。

或是你在做數學作業時,發現教材有詳細的推導過程,你就知道要怎麼照著算出正確的解答。

回饋有時候就像重擊,但是超速學習者仍會讓自己得到越多回饋越好,

也就是要大量行動,然後篩選對自己有幫助的回饋,調整策略。

簡言之,就是要多做、多錯,多學習。

分辨回饋

結論

我很喜歡這本書,因為作者整理了跟他相似的超速學習者所用的訣竅。

能夠在一年內完成MIT資工系大學部4年的課程很不簡單,然後又在另一年從零學會4種語言……

不論是誰,一定會好奇他怎麼達到這樣的創舉,而這本書就列出了超速學習者的通則。

不過我在閱讀途中,不免感到有些內容相似,有時候也會感到不知所云,或是沒有舉出更多範例讓人理解。(不確定是否為翻譯導致)

所以我在這篇閱讀心得中,將作者列出的9個通則濃縮成5個重點:學習計畫→專注→直接學習→記憶→回饋

希望作為有志學習的你一個導讀,在真正閱讀本書時也能來對照。

最後,本書的第十三章【你的第一個學習計畫】能作為整本的快速複習,跟我這篇文章希望發揮的作用類似。

以下是作者用中文簡單介紹本書:

以下是作者跟賈斯瓦一起在3個多月從零學會中文的紀錄片:

另外,我還有一篇跟學習有關的讀書心得:《深度學習的技術》心得:5個重點讓你學得更深更高效,成為專家

是台灣人寫的,章節架構清楚,只是並沒有強調「短時間內的高效學習」,跟這篇就是#4記憶的部分有重疊。

相關短文

我在日更時也會提到本書的相關概念,簡介版或沒有在這篇心得內的就在以下:

1.【正式教育常讓你學不會?教你2招突破】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